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贵州旅游=荔波-西江苗寨-镇远

2011年7月7日星期四

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-廉江古镇-安铺

5911603002_b64079db1e_b.jpg

朋友唠叨五一去哪里玩唠叨了很久了。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很理想的地方,五一假期短是个问题。更大的问题是节假日哪里都是人山人海,人挤人没意思。与其去所谓的旅游景点看假文物,不如找点真文物看吧,最近几年小镇游很流行,不如在附近找个小镇走走更好。带着这样的想法,在网上搜索“粤西古镇”,搜索结果,介绍得最多的就是廉江的安铺。
安铺在清末是广东的四大名镇,曾与中山小榄镇、顺德容奇镇、东莞石龙镇齐名。
安铺所以成为名镇,靠的是商贸的发达。在旧时代,它地处广东南路下四府之三(高州、雷州、廉州之间)并且扼九洲江出海口,在陆路不发达的旧时代,它的货物能够方便地通过船只运输到全国各地,现在跟老一辈的人谈起安铺,他们基本都知道这个地方。解放后由于大环境影响,加上其他地区公路的发展,安铺总体来说地位大不如前,衰落了,今时今日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镇,悄悄地躲在粤西一隅。虽然说大不如前,但是以前的基础还在,所以今天总体来说,在廉江安铺算是个大镇,制造业发达。
从茂名去安铺可以走茂湛高速,到遂溪(或者走G207国道经过化州到遂溪)后再走G325国道往安铺方向走大概20公里会看到路牌指示左拐去安铺,拐进去沿着大路走,经过一个加油站再往前一公里右拐进安铺镇。现在智能手机很多都有gps导航,能显示实时位置,我出去旅游认路基本就靠它(用的是google maps,其实是基站定位,只要不是到人烟罕至没信号的地方,定位很准)
从茂名开车到安铺基本要两个小时,有点远了。不过,只要是好地方,走远一点又有啥不可的?老毛的话:踏遍青山人未老!
5911044187_f58376cc6f_b.jpg
G325国道拐进安铺那段路真难认,最后总算进入镇中心了。跟茂名一般的镇区相比,安铺明显比较繁华,商铺也特别多。今时今日很多地方都是冷冷清清的,年轻人都出去了,但是在安铺,很多街道都很热闹,人流滚滚。本想找个酒店住下,基本没有,毕竟是镇级单位,就这个水平,都是当地人,外地人太少的缘故。看到很多饮食店今天都是大摆宴席,仔细看看原来都是婚宴,看来今天是好日子。在餐厅摆婚宴,放不下就摆桌子摆到街边,热热闹闹的。我们到的时候正好中午,正是婚宴ing的时候,很多人正吃得起劲。其实一个地方有没有生气,看看婚宴多不多就知道了,安铺这方面实在不错。
5911602144_18d77ea0e7_z.jpg
已经是中午,先开车转了一圈,然后就赶紧找地方吃午饭。在安铺广场附近找了一家鸡饭店,点了白切鸡、小鱼汤、梅菜扣肉、通心菜,随便对付对付。安铺这边也是说白话啊,真好,以前也是高州府的地皮,自然跟我们是一样的,貌似菜式也是差不多。以前高州府可是管辖高州、信宜、化州、电白、吴川、廉江这些地方的,也是下四府之首(指高州、雷州、琼州、廉州四府,廉州府指现在广西的北海防城钦州)比现在大得多,现在吴川廉江都是归湛江管了,真是风水轮流转了。虽然分属另一个地方了,但是民风民俗语言等还是改不了的。 廉江的白切鸡很有名,今日一尝,果然是好。鸡肉很白很有韧性,一看就知道是走地鸡。
今天吃饭的人不少,观察了一下,其中不乏靓女,皮肤很白皙。这里的人长得比较端正,眼神也柔和,不像茂名那边那么多人尖嘴猴腮的,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 啊啊啊,看来泡个安铺的女孩也不错……想入非非了!
image.png
酒足饭饱,休息够了,把车子放好,接下来就是在镇里徒步转圈。
先到安铺广场,估计这里是新建不久。整个广场比较大气,靠路边两条龙柱,戏台前边还有很多玄武雕塑,广场尽头有些其他的造型雕塑,整个广场种花种草,比一般镇的广场要好。广场西边是几栋新的商品楼,下边的超市也快开张了。镇里能有商品楼在粤西这种地方算是不简单吧。
image.png
image.png
image.png

image.png
沿着广场南边东西走向的路向西走。路边有所谓的橡胶厂,门前有课很大的树根榕树遮天蔽日,从门口看,很旧的厂了,不知道还开工不?路边还有其他一些小作坊和工厂、像塑料厂、烧猪店等,沿途也不断看到很多的小土地庙,看来这镇子以前是一个商贸非常发达的地方,否则容不下这么多的东西啊 。

image.png
image.png

image.png
很多街道都是骑楼,或者是解放后建造的苏联风格的房子,很多大院门口已经破落,但是门楣上还是旧式的铁架,上边写了名称,中间是一个五角星。街道从来就没有笔直的,总是蜿蜿蜒蜒,转过去,又是新的景象。有些民居,已经很破落,但是门前还是贴着很正规的对联,有的楼房,虽然样式不是很久远,但是一条葡萄藤已经沿着墙体弯曲向上爬到楼顶。午后正是人们小憩之时,街道上没啥行人车辆,我们可以很安静很悠闲地边走边看。前边已经是旧城的西南边,安谱中学的位置,算是人烟较多的地方,毕竟住着学生嘛,门口“安铺中学”四个大字是画家关山月题的,龙飞凤舞之余又不失美感,真是好字。
image.png
这里的房子都是旧样式,好多年了,面积也不大,跟大城市的商品房基本没法比,但是家家户户基本都是临街,门前总会搭个遮阳挡雨棚,种点花花草草之类的东西,看得出花了不少心机,敢问都市的你我,有这份心么?!生活其实就应该是简单而闲适的,为何我们活得如此复杂?
沿途至少见到三座土地庙,前边都是插了旗帜,里边也是香火袅袅,估计经常有爷爷奶奶辈的人们去拜神上香吧,对老年人来说,初一十五烧香拜佛,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今青壮年基本都出去打工稳饭吃,还有多少人还留意他们守护神鬼灵魂而逐渐老去的身影?
image.png
很多临街的房子都辟做门面做生意,基本都是些老行当,如照相馆、草药铺、凉茶铺、小五金店或者百货店,其中照相馆和凉茶铺最有意思,前者还是以前那种旧样式,门口就挂块木牌,写着XX照相,里边也是空荡荡的,有部旧式相机和一些背景画;凉茶铺呢,更小,一般就在街边摆一张小桌子,一个大的保温桶或者几个保温壶,再用玻璃杯盛满凉茶,一字排开,杯子口用四方形的厚玻璃片盖住。我小时候在水东就经常喝这种凉茶,现在几乎都绝迹了,都是一次性杯子的,少了多少风情。
午后应该是最闲的时候,店铺生意冷清,有的三四个人在打牌,有的在聊天,也有的在路边摆一张睡椅,拿把葵扇静静休息。午后的太阳猛烈,但是街道不大且多是骑楼,街道两边是阴凉得很舒服的。

绕了一大圈,走到中山公园附近了,附近的街道还算有些现代商业气息,基本都是卖服装的店子,年轻人也多了起来,这是中心地带啊。中山公园门口是一个大大的门,看风格应该是民国时候建造的,上边的字体还是繁体的,已经刨去了,剩下个灰色的字框,还能认得出来。里边的景观都是老一套,没啥好说的,有个老年人活动中心,红瓦红砖很多柱子,样式像极了历史书上的遵义会议旧址,。老年人活动中心上挂满了很多牌子:安铺老年人活动中心,安铺八音社、安铺诗社……旁边一楼的墙上贴了很多的对联,粗看了一下,基本是去年年末美食节的名人挥毫以及今年的迎春对联,内容比那些媚俗的“天增岁月人增寿,春满乾坤福满门”要强多了,字也是写得苍劲有力,看着就是一种享受。 公园里有个旧书摊,虽然很多都是盗版书,既然有生意做,平时这里自然是有人活动的,当然主要是老年人。四处看了看,有人在三五成群地聊天或者打牌,有的在运动器材上活动筋骨,还有乒乓球台和露天的游泳池,也有些成年人和小孩在玩。这里给人的感觉不是迟暮,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,让人感觉这小镇挺有生气,而不是死气沉沉。
image.png
image.png

出了中山公园的北门,就是主干道了,马路对面基本就是八十年代起的房子,没多大特色了,我们慢慢地走,最后再感受一下安铺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镇,让它的气息填满我们即将踏上归途的心灵。

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

信宜镇隆古城之行

5690298356_e0a05d6b48_z.jpg
骄阳似火,本不是出行的好时候,不过闲着也是闲着,出去走走也好。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奔驰,我和朋友驱车来到了信宜的镇隆镇。

路很好走,茂名出来沿着高水公路往高州方向走,过了高州往信宜方向,等到过了一个巨大的标语牌“高州人民欢迎您再次莅临”,就出了高州地界,也就到了信宜镇隆镇了,再走个不到一公里路程,看到右边有个镇隆中学的指示牌,就拐进右边的路口,过了桥,左侧就是镇隆古城了。

镇隆,它地处山区,“鉴江上游两条河流左江河、右江河在镇隆会合,往南流至高州曹江口称窦江,往下流称鉴江,所以古代信宜也称为窦州。据《清一统志》记载:“信宜县南,二川合流处罗窦洞,水中石简耸起,形如水舸。”因此称“圳隆”,后因之谐音演化成“镇隆”。”(0)镇隆位置形胜,确实是一州咽喉之地。,建城于唐朝武德四年,这是李世民的老爹李渊的年号,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。

人们宣传一个地方的时候总喜欢用人杰地灵这四个字。信宜也出过不少名人,作为过去一州之心脏,自然大部分的名人出自镇隆,如民国两广宪兵司令林秀全,风水学形势派的开山宗师杨筠松。后者是全国有名的大人物,只要对风水感兴趣,没有不知道这位先生的。
杨筠松,名益,字叔茂,号筠松,后人也称为“杨救贫”。窦州人。 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(公元834年),死于唐光化三年(公元900年)。为唐僖宗朝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掌灵台地理事,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。名益,别号亦玄,世称‘救贫先生’。著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一粒粟》、《天玉经》、《都天宝照经》、《天元乌兔经》。尤其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这两本书,那是风水学的必读教材啊。也许就是因为信宜多山,才培养出杨筠松这种一代风水宗师。
解放后信宜县的县府迁到了东镇,从此镇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,过去的浮华就像是春梦,不再回头。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往日的风流,剩下来的都是残砖断瓦,人们只能从这些残存的风景中,追忆往昔的荣华。

镇隆古城不大,半个小时不到就能绕城一圈,当然我是慢慢看,两个多小时基本就看完了,可见古代的城只是个防御镇守的地方,大不到哪里去。
“据说之前环绕镇隆古镇的古城墙非常有建筑特色,正因为它的雄伟壮观,抗日战争时(民国28年(1939年)),为防止日本鬼子的飞机前来轰炸时古城墙过于醒目,容易让飞机辨认出目标是县城,县政府于是下令将这古城墙一米不留地拆得干干净净。”(1)

今天的镇隆早已找不到城墙,只剩下南边的城门-文明门,依然耸立。“该门建于清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取“清云路上构杰阁,献奇纳秀开文明”之意而得名,据说昔日信宜县城凡官宦履职调任,或民间婚嫁喜庆,都要经此门出入。”(2)城门通体红色,气势恢宏,屋顶是典型的歇山式木结构砖瓦。正面的黄色阳台、红色的立柱,还有很多的现代玻璃窗户,说明这城门其实是经过改建的,这些东西基本都是民国时期的风格,估计只有中间白色的拱门,才是真正的清代建筑风格,据说文明门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47年,文革中被做镇上的图书馆,所以破坏不大,整体保存了下来。经历多次改建,风格上虽然说不伦不类的,但是经过历史的沉淀,承载的东西多了,自然有了价值,也就有了看头。
虽然说是文物,但是现在仍然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,午后的太阳好晒,很多老人阿婆就坐在文明门中间的拱门两侧石板上,拿着葵扇纳凉聊天,随便坐坐,也许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是这么过了,到了要回家煮饭烧菜的时候,如果看到卖豆腐的摊贩经过城门口,多半会叫住称个两三块钱豆腐,又慢悠悠地踱回家去,这就是当地人的生活。

经过城门,就是一条长长的巷道,石板路,这在古代可是高级待遇,官员才能走这条路的,而今“从前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老百姓也照踩可也了。据说这条路南北走向,非常的正,当地的风水先生如果要调教罗盘,都是来这里。
5689729051_ea4876f1eb_z.jpg
小路两边都是旧建筑,多是清末民初的风格,过去的公安局就在路的右边,已经没人住了,楼房二楼的窗格还是做成双喜式样,临街一边的柱基做成宝瓶形状,很是典雅,这地方叫陆大夫祠,1904年建造的陆姓宗祠。陆大夫,指的是陆姓的名人,西汉初年的陆贾,此人是刘邦的谋士,当官当到太中大夫,出色的政论家、词赋家。曾于汉高祖十一年和文帝元年两度出使南越,诏谕南越王赵佗归汉,被后人誉为“开越大夫”。
陆大夫祠在解放后才用来做公安局,而今拱门上公安局三个字已经被刨去了,剩下薄薄的一个字影,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能依稀认出。虽然说折堕到今时今日的地步了,但是上边硕大的五角星,依然透露出当年的威严。
5690310186_85263ff6a6_z.jpg
公安局斜对面是带有浓厚的南洋风格阳台拱楼的 岳耀宗祠, 据说是梁姓宗祠,实在想不明白这名字的典故出自哪里,清朝时期的张岳赠梁章钜对联:“凤质龙文,光华相映;景风淑气,仁寿同登”。后来成为了梁姓宗祠通用联 ,莫非指的就是这典故?晚生不才,只能留待方家考证了。估计大门上边原来是有岳耀宗祠四个字的,应该是解放后抹掉了,改成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字,而今毛主席已经去见马克思了,这几个字也只剩下字影轮廓。
5689739257_8a4593140a_z.jpg
过了公安局再往前走几步路,同一侧有家很小很小的书院,叫做简斋书院,从外边看实在是毫无特色,两边都是当地居民起的新房子,且大门上锁,不知道里边有何神圣。但是上边那模模糊糊留下的”简斋书院“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,来头不小,出自国民党元老、民国时期的广东省主席胡汉民之手,不知道是哪一姓的书院。不知道简斋书院这名字的来由,“简斋”这两个字在古代文人是很喜欢用的,宋代词人陈与义号简斋,并有词集《简斋集》传世,清代的大才子袁枚也是号简斋。
5690320124_f2d0a11c15_z.jpg
路走到尽头,就是镇隆学宫,现在改作镇隆小学了。正是中午两点,还是很晒,小孩子们已经背着书包来上课了,看着天真活泼的孩子,想起了我的小学时代,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。
镇隆学宫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又名大洪国王宫,原来是孔庙,网上有篇旅游文章《“粤西古邑”茂名镇隆古城》,详细论述了它的变迁:“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(1354年),原位于城东,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迁建这里。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太平天国广东天地会的首领陈金�率农民起义军攻占信宜,在这里自立为“南兴王”,号称“大洪国”,并以学宫作为他的王府朝廷——大洪国没折腾几年便被清廷所剿灭,而清剿她的正是出自大洪国的叛将郑金。他被清廷收买后改名郑绍忠,因清剿有功,后来一直做到广东水师提督,并得慈禧太后赏赐,在三水修建了大旗头(详见《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》“广东第一村”一节)。”(3)
学宫的门口很有意思,白色且破败不堪,但是柱子上全部是圆圆的尖状物,看风格应该是民国时候增设的门口。进去后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红色拱门,共有三个拱,中间的比较高,顶部都是平的,通体红色,久经岁月冲刷,已经颜色斑驳,有些地方的灰水已经掉落,露出了里边的红砖。这叫棂星门,常见于孔庙或其他类似的建筑前。“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“文星”,以此命名,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。 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,所以宫室、祭祀建筑(如天坛)、坛庙和陵寝建筑都设有棂星门。文庙(孔庙)类建筑中轴线上的第一道牌坊门,出现时间不晚于唐代”(4)
如果跟全国各地林林总总的雕梁画栋的棂星门相比,镇隆这棂星门真的可以说用简陋来形容,除了门柱上有个类似葫芦状的装饰,真的没有任何可观之处,棂星门顶上的题字处黑漆漆的,啥字都看不到,原来不知道是啥字呢,估计是久经磨难了,太平天国时代、还有解放后的种种运动,肯定少不了被改为“大洪国千秋万岁”或者“毛主席万岁”等字眼的。而今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棂星门静静地矗立在这里,静静地看着出出入入的人流,不管城头变换大王旗。
在古代,没有一官半职,没有功名,那是不能走棂星门进孔庙的。
 棂星门旁边还有两个东西走向的侧门(东边那个门已经堵死了),上边写着“贤门”,这是给一般的还没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进出的,很明显地体现一种尊重教化、功名第一的思路。贤门的顶部算是较有意思的,平顶而铺绿色琉璃瓦,下边是仿雕梁画栋的装饰,再下边中间是“贤门”两个大字,左右两边各有一画框,都是些简单朴素的山水画。
整个学宫的亮点就是这个门口,但是总体来说,保护得不是很好。

继续往里边走则没多大特色了,一个很大的房子,中间是过道,黑瓦白墙,穿过后就能看到大成殿,歇山式的建筑,黄瓦红柱,风格粗俗,跟现在的庙宇建筑类似,估计是建造的时间不长,就没啥看头了,据说有块石碑写着“文武官员到此下马”,不过找了半天,毫无发现,反而是殿前的院子里有一块信宜迁学碑,字迹还勉强可以看见,记述的应该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孔庙从城东迁到该处的历史。
正对大成殿,右侧那边就是镇隆小学的操场和教学楼了,跟一般的乡镇小学并无二致。这时候上课铃已经敲过了,本来还在古建筑间嬉戏玩乐的小学生全部跑进教室了,传出了朗朗读书声,整个学宫冷冷清清,就我们是闲人。这时候我们也看得差不多了,于是慢慢地穿过大小院子,走出这记载了信宜历史兴衰变乱的核心地带。
5689753113_88e053f645_z.jpg
出了镇隆小学门口左转,又是一条小巷子,向前走,都是些旧建筑。没有几步路,就看到了一栋黄色的建筑,这应该是民国的风格,民国的政府机构都喜欢刷成黄色。这地方是文昌宫,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初为二进格局,到了嘉庆十一年(1806年)又增建后殿,供奉文昌菩萨。后殿已毁,前、中殿在民国中期改建,曾先后为信宜民众教育馆、信宜参议会所在地(国父孙中山参照西方三权分立思想,结合中国实际,提出了立法、行政、司法、教育四权分立的设想,所以民国时期都挺重视教育的)。这建筑如果从侧面看,可以看出只有前面是民国风格,屋顶、侧面等都是典型的清代风格。
5690331628_d0293fb4f8_z.jpg
继续走,是一栋很雅致的旧房子,二层建筑,融合清代和民国的风格,二楼的阳台突出,护栏镂空,有西式建筑的味道,这是起凤书院,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由知县裴正时创建,以对岸有凤凰山,取“腾蛟起凤”之意而命名。初建时为三座两廊,坐北向南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知县罗嘉会重建,添设廊庑号舍,兼为试院,又称“考棚”。光绪五年(879年)于书院正座建楼,因唐太宗开文学馆,给所选十八学士绘像题名,时人仰慕称为“登瀛洲”,而取名“登瀛楼”,增设厅堂6间,房子12间,为生童肄业之所。民国时期改建为西式楼房,一度曾为国民党信宜党部,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作过八坊中学的校舍。”(5)也就是说,这地方是官办学校,后来也作为科举考场,古代信宜地区的读书人要考科举升官发财,就得先到这里来考试。就在这栋楼正门对面不到50米的地方,还有一块照壁,淹没在杂草之中,想当年应该是很好看的东西。
5690338350_d8cbc92559_z.jpg
起凤书院现在是镇隆镇中心幼儿园,门是开的,里边的平房有小孩子在上课。难得看到门口开着,我们悄悄地走进去看看。里边左右两边估计是解放后才建的平房,即幼儿园。中间的院子本来是砖石铺地的,现在已经长满杂草,更有一部分地方的铺地砖都被起掉,改为种地了,想当年,这应该是一县最为繁华的地方之一,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境地呢?院子最里边是登瀛楼,保存得还比较好,抬梁式屋架,鼓蹬式大柱,斗拱雕刻龙头,喷水柱托住梁架,很有味道。

过了起凤书院,再走几十米,到头了,然后左转,一条长长看不到头的小路,两边都是很一般的民居,要不要继续走?既然来到这里了,那就继续向前走吧,当散步也好。
都是些近二十年建造的民宅,由于正是午睡时间,没看到什么人。走了百来米,又是好几栋很大的旧屋,墙上的石灰都已经发霉变色,长满了灰色的斑点,靠近地面的石灰则完全脱落,露出来的青砖也是参差不齐。门上的牌匾啥字都没有,显然也是在历次运动中被铲掉了。虽然不是啥文物,但是抬头看看屋顶上的火墙(古代房子与房子之间为了防火,防止失火时火势从一处房子蔓延到另一处房子,往往在房子屋顶边缘都建有平整的火墙),墙体上雕刻的花开富贵雀儿鸣,还上了色,经年累月也不见褪色,一些细部还看得清楚,可见手工有多好。
前面又看到了黄色的建筑,一看就知道是民国的政府部门,但是没有介绍说明,门牌上也被磨得一干二净,还真猜不出是啥。屋顶上沿有旗帜性的条纹,还有三角形重叠装饰条纹,也许是税务局之类的?
5689781887_1d3d084854_z.jpg
再往前走,路的右边就变得荒芜了,越发像农村,看到一个木制指示牌,上边用炭笔写着:城隍庙!好奇心驱使下我们就顺着指示牌右转,前面是个戏台和篮球场,篮球场的左边就是城隍庙。老实说,这城隍庙也太破落了吧,就一泥砖瓦房,屋顶上还穿了一个大洞。有钱修建戏台和篮球场,何不花钱重建城隍庙?正想走回头路,看到东边有一座白色的建筑,风格独特,写着李仰吾公祠,前面是一大水塘,很有意思。于是我们就往白色建筑所在位置走过去,看看何方神圣。
李仰吾公祠,是一座李姓宗祠,建于民国中期,祭祀清朝儒生李仰吾,这位先生有何值得尊敬之处,值得考究,可惜一点资料都查不到。整座祠堂通体白色,带有浓郁的南洋风格,尤其屋顶的阳台围栏以及夸张的花卉装饰纹,不错的!
5690383034_20c655fef4_z.jpg
从这条岔道出来,继续刚才的路,往北走,可以看到左边有座大房子,那是藜照书院,刘姓的宗祠。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,同姓相当于一个大家族,所以过去都是各自起各自的书院和祠堂(祠堂和书院往往也是同一建筑,清明时节祭祀祖先,平时作为家族私塾教育子弟),紧随不犯河水的。藜照书院,名字出自西汉刘向的典故:“刘向,西汉著名的经学家,任光禄大夫,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,写成别录一书,为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。他在天禄阁校正五经,元宵这一晚,遇见一个老人自称是太乙星精,手执青藜杖,燃火给他照明。后来这个故事被引为刘姓的荣誉,以“藜照”作为刘姓的代号,藜照书院就是根据这一故事得来的”(6)。
藜照书院比较大,是信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建造于民国八年(1919年),坐北向南,二进二廊格局,后座有楼层。民国三十二年,广东南路行署(相当于今天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,以前的湛江地区)因避战乱曾迁址至此办公。我们很不巧,来的时候是铁将军把门,没办法进去了,欣赏对联吧。藜照书院的对联简明扼要:乙火辉天禄,卯金毓地灵。上联里边,天干地支中,甲乙属木,其中乙属阴木,也就是指藤萝植物或者灌木,藜照书院典故里太白星精手执的青藜杖自然是乙木,乙火辉天禄 意思是说他老刘家的祖先读书时有太白星精罩着;下联,卯是地支里边的一个元素,含有乙木,在阴阳五行里边的作用跟“乙”是一样的,可说是上下联对应,另外“刘”字由卯金刀三个部首组成,指明这是刘家的书院,还有,木是克土的,木能破土而出,既然他老刘家能得到乙木相助,就是说连大地灵气都助他老刘家兴旺发达。瞧瞧,这对联,外表平淡无奇,内里嚣张得很啊。

正对藜照书院门前往左手边走,基本就没啥旧建筑了,于是我们兜了一大圈,又走回文明门。沿途可以看到王梅轩书院,新建的,太没意思了,俗啊,就一假文物,旧建筑修缮为何就不能修旧如旧呢,现在很多都是搞得不伦不类的,已经丧失了原来的韵味和历史感。

王梅轩书院东边是镇隆中学,里边有一座旧建筑依稀可见,像极了民国时代解放区那种革命建筑,中间有五角星和毛主席万岁。可惜中学铁将军把门,放弃吧。
5689814693_14e482bbb8_z.jpg
在往东走就回到文明门了,旁边有座陇西书院,门口是新建筑,不太有吸引力。但是既然是陇西书院,李姓的书院(李姓发源地在甘肃陇西)估计里边会有些东西瞧瞧吧,难得的是门口开着,可以自由进出。
陇西书院是两进四合格局,楼层相通,民国三十三年(公元1944年),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,开设会计、银行、工商管理三个学系,解放后先后为镇隆公社、区、乡、镇政府所在地。
现在陇西书院正在筹办信宜镇隆历史文化展览馆,希望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吧。进去之后挺多资料的,都贴在墙上,有关于陇西书院的由来以及李氏的源流演变,里边有个收发室,里边两个老人在值班。陇西书院里边是个院子,其实就是篮球场,前面一栋楼、左右各一栋楼,都是几十年前建造的宿舍楼,现在还住了不少人。篮球场对面才是旧房子,用来祭祀的。这房子两层砖木结构,一楼很多拱门,挺有美感,二楼的南洋风格阳台护栏很有特色,二楼的腥红色柱子非常醒目,正好支撑着三间祭祀用的厅室。屋顶是常见的黑瓦,也没啥火墙或者雕龙画凤之类的东西,显得很朴素。
一楼空荡荡的,啥也没有。走到旧房子东边,看到有楼梯上落,于是我们就上去看看了。由于第二层是靠木梁支持,然后再在木柱上铺设木板,在木板上铺设砖块而成的,所以走起来格格作响,让走惯了砖石楼层的我们担心不已。第二楼的祭祀厅室有三间,相互之间通透,中间的厅室略大,墙壁上摆放的是李世民的画像,前边的摆台上放着一块大神主牌和香炉。两边的厅室供奉的则是李氏来粤的两大分支的祖先:一个是李唐皇朝系的李火德,他是李氏入闽的第一人,然后子孙后来从福建迁来广东;另外一支是唐代西平郡王李晟(李晟不是李唐皇室的后裔)(这个名字很多人有点陌生,可能他的儿子李朔更出名一点,喜欢唐朝历史的人应该会对“李朔雪夜入蔡州”的故事津津乐道。),他的后代先是迁到江西,再后来又有分支迁到广东。也就是说,这两个家系是完全不同的。可见虽然是同一个姓氏,还是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来龙去脉,这也正是历史有趣的地方。

从陇西书院出来,时间基本差不多了,得走了。虽然说慢悠悠地看了很多古建筑,但是也没觉得时间过得有多快,才下午四点多呢。本来是耳闻镇隆古城的大名,带着随便看看的心态过来,没想到过收获挺大的。其实,很多东西,通常都是在不经意间得到的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0)(5)信宜古城遗址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1610453.htm
(1)(2)《镇隆古城的大洪国王府》http://blog.china.com/u/061016/13894/201009/6884932.html 
(3)《“粤西古邑”茂名镇隆古城》http://tieba.baidu.com/f?kz=543515943 
(6)藜照书院的由来 http://www.mm111.net/pdf/mmWBpdf/0807/W7.pdf 

(7)古城出没客在千年清幽古城http://szbbs.sznews.com/viewthread.php?tid=566607

(8)古城风貌——镇隆 http://www.06681.com/discuss/thread-119420-1-1.html

(9) 一群在风雨中等待消失的古代书院——茂名镇隆(1) 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34d535010009yz.html

         一群在风雨中等待消失的古代书院——茂名镇隆(2) 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34d535010009z0.html

         一群在风雨中等待消失的古代书院——茂名镇隆(3) 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34d535010009z1.html